草都園區迎來重磅考察團——共話內蒙古草產業破局之路
7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人大農牧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永志,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張英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特聘核心研究員、研究組組長、生態草牧業工程實驗室主任景海春,內蒙古交通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主委于仁杰,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處處長姚蒙,內蒙古農牧業廳飼草料處處長杜哲等一行人蒞臨草都和林格爾國家級草牧業園區參觀座談。圍繞草產業的發展現狀、痛點與未來路徑展開了一場思想碰撞。內蒙古草都草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才等全程陪同。
考察團先后參觀了草都和林園區內集數據管理、科研創新、成果展示于一體的多功能中心,以及可以俯瞰生產試驗區的觀景臺,重點了解了草都集團的產業布局和主營業務。座談會上,李國才董事長詳細介紹了草都集團當前的產業發展、布局、經營架構及未來方向。目前,集團業務涵蓋草種培育、飼草加工、肉牛寄養及交易等領域。公司已在呼倫貝爾、興安盟、通遼等地建成25萬畝種植基地和16個草畜一體化園區,年產FTMR(發酵全混合日糧)100萬噸,并創新推出“牛馬羊中央廚房”模式,讓農牧民告別了 “有啥吃啥” 的傳統養殖方式,邁向 “缺啥補啥” 的精準飼喂時代。
“草產業和草都集團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非常不容易,可喜可賀,值得肯定。”劉永志主任表示,雖然草產業仍屬弱勢產業,但其巨大的發展潛力正在被激發,尤其是在完善飼草儲備制度和創新交易模式方面。交易環節被視為關鍵突破口和“后發優勢”所在。他建議,將交易貿易板塊獨立運營,整合優勢資源成立專業公司,并積極探索與“一帶一路”的結合。同時,利用內蒙古綠色通道政策紅利,降低流通成本。此外,盤活脫貧攻堅形成的閑置資產、探索草產品期貨交易、推動結算體系升級也被視為重要方向。可通過政企深度合作,激活機制創新,共同推動草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
張英俊院長指出,中國牧草產業經過十余年發展,從無到有,初具規模,但仍面臨諸多挑戰。草產業真正的瓶頸在于政策支持不足、標準化執行不力和科技含量不高。規模化養殖場自配飼料,擠壓商品草市場,小散戶服務難度大。產業要實現突破,必須依靠科技賦能。企業需建立自有技術團隊和營養師體系,確保產品品質與核心競爭力;投資應聚焦天然草原改良增產,而非簡單的擴種。同時,只有不斷提升產品的科技力,方能實現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然而,草產業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中國科學院景海春指出:“中國的草產品尚未建立真正的標準化體系,檢測指標零散,定價隨行就市,這讓優質牧草賣不出好價,也讓市場難以形成合力。”此外,物流成本高,成為制約草產業流通的 “卡脖子” 問題,交易結算平臺的滯后,也讓草產業難以融入現代金融體系。
針對座談中提出的問題,姚蒙處長表示,內蒙古草產業基礎雄厚,全區飼草料年產量約7800萬噸,涵蓋天然草原、秸稈及人工種植牧草。2024年全區草產業產值近900億元,是繼奶業、玉米之后最具潛力沖擊“千億級”的農業產業鏈之一。當前正值重要投資窗口期:大量土地承包將在近兩年集中到期,地價上漲推動行業洗牌,為規模化企業進入創造機遇。同時,產業鏈各環節均具潛力,包括種子培育、前端種植、加工儲運及后端結算體系建設。自治區已聯合多部門出臺政策,著力解決產業用地等關鍵問題。草產業正成為政策支持、市場廣闊的戰略性潛力產業。
會議尾聲,于仁杰表示:“今天我們初步探討了草產業的發展現狀,后續還將針對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開展專題研討。特別要感謝李國才同志,他投身草產業的創業精神令人深受觸動,這份心系國家發展的情懷,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與會者針對產業痛點提出解決思路:在標準化方面,建議參考糧食、煤炭等行業成熟體系,制定草產品核心指標并建立全國統一檢測標準;在物流方面,依托陸海新通道,整合公路和水路資源,探索 “草+煤炭” 混裝運輸模式以降低成本;在交易平臺建設上,借鑒重慶生豬交易市場等經驗,由國企牽頭、民企參與,共同打造獨立的第三方平臺。
草都的實踐,已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通過草都園區 “12345 模式”—— 帶動農牧民種植飼草,企業負責收儲加工、配送并推動草原修復,一個園區就能帶動周邊農牧民養好牛、賣好牛。目前,草都集團未來計劃將園區拓展至100個,致力于成為卓越的草牧業運營服務商。
從 “一棵草” 到 “一個產業”,內蒙古草產業的突圍,不僅關乎農牧民的錢袋子,更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正如錢學森先生所言:“發展草業為基礎,關乎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當標準化體系建立、物流網絡暢通、交易平臺成熟時,內蒙古的草不僅能喂飽牛羊,更能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 “綠色杠桿”。
小草雖小,卻能成就大業。在政策、資本和科技的合力下,內蒙古草產業正從草原走向全國,從中國走向世界,書寫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生動答卷。